权衡中西药利弊 探寻医药发展新路径
一.中药:传统中医背后的隐忧
1.制作工艺:繁杂流程带来的挑战
中药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却极为复杂。从最初的药材炮制,到不同剂型的制备,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要求。以蜜丸的制作为例,首先需对药材进行净选,去除杂质,之后按比例调配并粉碎成细粉。接着炼制蜂蜜,这一步对火候和时间把控极为关键,蜂蜜炼制不到位,会影响蜜丸的质量和保存期限。再将炼蜜与药粉混合,反复揉匀制成丸块,经制丸机或手工制成丸粒,最后还要进行包装和储存。这一过程涉及多道工序,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要求颇高。而且,不同中药的制作工艺差异较大,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限制了中药在全球市场的推广。
2.生长周期:资源供需的矛盾
许多中药材生长周期漫长,像人参,需生长 5 - 6 年才可收获,而檀香树,长成至少要 10 年以上。随着对中药需求的日益增长,野生资源的过度采集导致部分品种濒临灭绝。以野生甘草为例,因其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人们长期掠夺式采挖,使我国野生甘草资源急剧减少,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引发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尽管人工种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压力,但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在药效上与野生品种存在差距,且种植过程需占用大量土地、水资源,同样对生态环境造成负担。
3.生态破坏:难以忽视的代价
中药的原料大多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过度采集野生药用资源,不仅导致物种数量减少,还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穿山甲因鳞片具有药用价值,长期遭到非法捕猎,种群数量大幅下降。此外,一些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为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使用农药化肥对中医药的质量会产生作用,这是值得中医届以及世界医药界的研究。
4.中药功能:药量种类多,药效慢
5.在现代中药使用中,处方种类多,一个处方十几种中药材,使用数量太多。而且中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见效慢,药性慢。应该从快病快治,慢病快治,这个问题需要研究,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评估,到底适合怎么样的中药,治疗速度怎么样,对身体影响有哪些,对健康长寿有哪些影响,需要全面的进行综合服务。
优先重度疾病看病
生命是宝贵的,优先重度疾病患者就医是保证生命的职责,并对产妇、孕妇、学生、残疾人、老年人的优先制度,并加大对挂号窗口的培训以及志愿服务咨询窗口的全方位培训,让患者精准就医,病重患者第一时间就医,还需要注意的是急诊窗口、救护车的快病就医体系全方位保障,开发医务人员单位的医院,实现医疗人性化医疗制度,是尊重生命的重要体现。
二.西药:现代医学的双刃剑
1.水源污染:看不见的危机
西药在治疗疾病方面效果显著,但服用后部分药物成分会通过人体代谢排出体外,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然而,现有的污水处理技术难以完全去除这些药物残留,导致它们随污水排入自然水体,造成水源污染,特别海水的污染问题。研究表明,抗生素、避孕药等药物在水环境中频繁被检测到,且浓度呈上升趋势。这些药物残留可能干扰水生生物的内分泌系统,影响其生长、繁殖和行为,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更令人担忧的是,当世界水源中西药浓度超标时,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耐药菌的产生就是其中之一,长期暴露在含有抗生素的水源中,细菌会逐渐产生耐药性,使原本有效的抗生素失去作用,一旦人类感染耐药菌引发的疾病,治疗将变得极为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2.药物滥用:潜在的风险
除了水源污染,西药滥用问题也不容忽视。在一些地区,患者为追求快速康复,随意加大药物剂量,或者医生为提高治疗效果,过度开具抗生素等药物,导致药物滥用现象普遍。这不仅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损害患者身体健康,还加剧了耐药菌的传播,进一步恶化了药物治疗的环境。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抗生素滥用导致的医疗费用增加和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三.应对策略:推动医药行业可持续发展
1.创新中药制作工艺
加大对中药制作工艺的研发投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简化复杂流程,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实现中药生产的现代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可将中药材粉碎成微米甚至纳米级的颗粒,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减少服用剂量。同时,开发先进的炮制设备和技术,精确控制炮制过程中的温度、时间等参数,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2.优化中药材种植
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加强对种植过程的监管,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实现规模化种植,提高产量和质量。此外,通过基因技术、组织培养等手段,培育优良品种,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中药材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珍稀中药材,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保护野生资源。
3.加强西药研发与管理
在西药研发阶段,充分考虑药物的环境安全性,研发易于降解、对环境影响小的药物。加强对西药生产、使用和排放的监管,建立完善的药物残留监测体系,严格控制药物残留对水源的污染。同时,加大对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医生和患者的合理用药意识,避免药物滥用。此外,加强对耐药菌的研究,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应对耐药菌带来的挑战。
4.促进中西药结合
充分发挥中药和西药的优势,推动中西药结合治疗。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搭配使用中西药,既能提高治疗效果,又能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和不良反应。例如,在治疗某些慢性病时,采用中药调理身体机能,西药控制症状,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同时,加强对中西药相互作用的研究,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6.中医技术精准
从中医技术来看,应该列为普通、常见、罕见、遗传基因、生育关怀、长寿健康、临终关怀技术发展体系,从人员类别来看我们需要并优先在孕妇、产妇、初经期、来经期、月经期、去经期、产奶期、喂奶期、去奶期、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多胞胎生育在技术上实现更多的突破,健全全科医生数量,健全对残疾人预防、医疗、治疗体系。从病种数量、病种结构、病原体原因来看,我们需要多元化发展中医,健全大数据平台,健全智能化个人健康档案技术,健全病原体发病的原因的因果体系。从患者服务来看,我们需要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患者医疗双住房宾馆健康卫生服务体系、患者家庭临时医务服务临时康复陪护体系。从医疗设备发展来看,发展多元化检测监测设备,一机多用。从中药熬制来看,怎么解决中药味道苦的问题,怎么解决中药熬制时间以及火候问题、怎么解决是蒸药煎药问题、怎么解决用水数量问题也需要研究。从健康长寿来看,实现器官再生技术、实现循环再生技术,实现人造器官移植技术、现实双器官生存技术、实现无血器官技术、实现人体器官大模型技术、现实器官软组织器官培育技术、实现人造羊水技术、实现热力血技术。从生态卫生来看,我们需要注重空气质量、水源质量、饮食质量、生活工作学习环境质量,中药对水污染也需要研究。从睡眠休息来看,人生一半时间都在休息睡眠,我们应该取消夜班制度,让更多的人回归日常睡眠休息状态。从教科书来看,新型医疗教科书应该发展,从教育时间来看大学5年的学习时间过短、实践时间也过短,实习时间也过短,应全方面保障卫生健康长寿问题。
7.中医档案馆
健全医药古今中外医药档案馆、医药种子发育档案、医药制作档案、历代名医档案、医药书籍档案、手术档案、医疗设备档案、病理史档案、病原体档案、医疗技术档案、医疗技术传承档案、医生档案、医院诊所档案、医疗教科书档案、医疗学校档案、医生学生档案、医疗企业档案、野生中药材档案。
8.中医种子库
恒温带种植技术:山西。热带种植技术:广西。沙漠地带种植技术:新疆内蒙古甘肃、中亚地区。国外中药发展技术:南美,健全中药国内外种植体系。无土种植技术。健全现代中医药种子库、老品种种子库、野生中药种子库机制。
中药和西药的弊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从教育创新、技术传承、技术改进、制作工艺、优化种植方式、加强研发管理、促进中西药结合等方面入手,推动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人类健康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未来的医药发展道路上,我们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携手应对挑战,探寻医药发展的新路径。
作者:蔺学成
联系方式:13657440525
2024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