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铸史 和平永志

资讯
来源: 标签: 2025-07-16 11:09:58
七月的纽约长岛、艺术与历史在396画廊交织出震撼人心的画卷。当地时间7月7日上午10时,由海外华人文联主席、联合国和平使者,纽约艺术家学会会长、长岛画院院长,国际知名画家张彤卫女士倾力策划的"铭记历史·珍...
七月的纽约长岛、艺术与历史在396画廊交织出震撼人心的画卷。当地时间7月7日上午10时,由海外华人文联主席、联合国和平使者,纽约艺术家学会会长、长岛画院院长,国际知名画家张彤卫女士倾力策划的"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七七事变'79周年海外书画展"在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拉开帷幕。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盛事,汇聚了来自北美、欧洲、亚洲等地38位华人艺术家的百余件精品力作,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再现民族记忆,在异国他乡构筑起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桥梁。

**翰墨丹青:凝固的历史瞬间**

步入展厅,张彤卫女士历时半年创作的巨幅水墨《卢沟晓月》巍然矗立。这幅宽达两米四、高逾一米八的鸿篇巨制,以独创的"历史皴"技法再现了那个永载史册的夜晚——苍劲的焦墨勾勒出卢沟桥饱经风霜的轮廓,斑驳的桥栏在月色下泛着冷光,桥下暗涌的墨色波涛中若隐若现着抗战将士的英姿。"每一笔都是对历史的敬畏,"张彤卫在导览时眼含泪光,"我们不仅要记录历史,更要让历史活起来。"

展览匠心独运地设置了"烽火记忆""山河永固""和平之光"三大主题展区。著名书法家李鐸先生以丈二匹宣纸挥就的"醒狮"二字,笔走龙蛇间尽显民族气节;新锐画家陈墨的蜡染组画《血色童年》通过十二幅连环画面,再现战时儿童的生存状态,新颖的表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十二位艺术家联袂创作的《和平长卷》,这件长达八米的作品融合中国传统青绿山水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技法,将各国和平象征物巧妙融入壮丽山河,堪称东西方艺术对话的典范。

**文化传承:赤子情怀的当代诠释**

"虽隔重洋万里,不敢忘怀家国。"参展艺术家中,抗战将士后人占比超过四成。83岁高龄的油画大师周维民先生携其父亲1937年亲笔绘制的《卢沟桥战地速写》原件参展,泛黄的纸页上"1937.7.7"的日期墨迹依然清晰如新。"这些线条不是艺术品,是历史的目击证言,"周老抚摸着父亲留下的素描本动情地说,"如今我用油画重现这些场景,就是要让历史的真相永远鲜活。"

展览吸引了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师生专程前来观摩。艺术史系主任玛丽安·克劳馥教授在参观后赞叹:"中国艺术家将纪实性、象征性和表现性完美融合,这种历史叙事方式极具感染力。"许多华裔家庭举家前来观展,第二代移民林女士带着两个孩子仔细观看每件作品:"这些艺术作品比教科书更直观、更震撼,是传承历史记忆的最佳载体。"

**文明对话:艺术搭建的和平之桥**

作为展览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与和平"国际论坛同期举行。日本艺术家田中健一郎特别展出了其反战题材纸雕《樱花祭》,作品通过破碎的樱花造型隐喻战争的残酷,与中方作品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田中通过翻译表示,"直面历史伤痕,才能缔造真正的和平。"

华人艺术家们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动诠释,更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艺术实践。"据策展团队透露,本次展览闭幕后将启动全球巡展计划,首站已确定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展厅举行,后续还将赴巴黎、柏林、东京等地展出。

华灯初上,396画廊内依然人流如织。观众们在《黄河颂》的旋律中静静欣赏作品,有人驻足沉思,有人低声交流,更有不少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下感言。张彤卫女士望着这一幕深情表示:"当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观众在这些作品前凝神思考时,我们相信,艺术的种子已经播下,和平的理念正在传递。"

(展览将持续至7月16日,每日10:00-18:00向公众免费开放。本次展览由海外华人文联主办,纽约中国文化藝術中心协办,并获得中国侨联、美国华人社团等机构支持。)

【记者手记】在这场艺术与历史的对话中,最打动人心的不是技法的精湛,而是海外游子那份"虽在异乡,不改初心"的赤子情怀。每一件作品都是历史的切片,每一次创作都是文明的传承。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艺术实践启示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和平的根基更加深厚;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美学价值,更要承担起传递人类共同价值的使命。正如参展艺术家们所说:"我们以艺术铭记历史,用创作呼唤和平,这是海外华人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

分享:

网友评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