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长子县西马村“智、文、绿、产”深度融合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资讯
来源: 标签:乡村振兴 2025-08-19 09:56:06
夏末的丹朱大地,长治市长子县鲍店镇西马村的樱桃园褪去红妆,却迎来了另外一番热闹的景象:智力运动基地内棋局对弈正酣,改造一新的垂钓公园水波粼粼,儿童乐园欢笑声声入耳……

      夏末的丹朱大地,长治市长子县鲍店镇西马村的樱桃园褪去红妆,却迎来了另外一番热闹的景象:智力运动基地内棋局对弈正酣,改造一新的垂钓公园水波粼粼,儿童乐园欢笑声声入耳……
      西马村,这个曾因“地上无矿产、地下无资源、发展无思路”被贴上“三无”标签而发展滞后的村庄,如今以智力赛事为媒、生态治理筑基、三产融合造血,蹚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路。  
      2024年,西马村被评选为长子县“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建设项目之一。借助“千万工程”项目的推力,不到两年的时间,从市级智力比赛基地到特色民俗体验;从污水池改造的垂钓区到充满童趣的儿童乐园,再到现代化的蔬菜脱水加工厂;从百亩高标准青尖椒大棚,到五月里红透半边天的樱桃园。西马村以“智、文、绿、产”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书写了别样的精彩篇章。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发展的牢固基石
      源深其流必长,根固其叶斯盛。“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西马村的群众对此深有体会。曾经,这里的村民守着农田过着清贫日子,如今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这一切的改变,源于党建的有力引领。
      鲍店镇党委选派“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干部提起来担任乡村振兴的开路先锋。西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秦旭庆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谋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富森饲料、塑料制品固废利用循环等4个项目落地,实施后带动了周边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3万余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同时西马村还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重点推进道路硬化、污水处理、乡村绿化、墙面美化等工作,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西马村从一个“落后生”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后荣获县级模范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山西省卫生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美丽家园示范村等多项荣誉,成为丹朱大地冉冉升起的新星。
智赛赋能:市级智力比赛基地燃新活力
      2024年8月,长治市智力运动项目训练基地正式落户西马村,成为撬动乡村活力的新支点。《博物志》载:“尧造围棋以教丹朱”,依托于长子县“围棋发源地”的文化基因,西马村引入智力竞技产业,高标准打造集赛事举办、棋艺培训、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比赛基地。自建成以来,基地已成功举办多场市级围棋、象棋等智力赛事,吸引大批参赛者与游客参与。
      赛事的引流效应显著,不仅为村庄带来人气,更催生出“赛事+旅游”的新业态——游客们观赛后,可顺道体验采摘、品尝农家菜,带动村集体增收,智力运动正成为西马村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一场赛事会直接带动村里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综合收入,未来我们将拓展赛事主题民宿,让流量变‘留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秦旭庆介绍到。
民俗焕彩:特色文化激活乡土魅力
      西马村的振兴之路,始终浸润着传统文化的底色。漫步村中,统一规划的民居墙上,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彩绘讲述着农耕记忆与乡风故事;新建的民宿小院融入本地民俗元素,游客可亲手体验剪纸、编织等非遗技艺。“我们挖掘整理了村内传统节庆习俗,推出‘民俗体验套餐’,让游客住得下、玩得好、记得住。”秦旭庆介绍道。
      此外,村里还复原了传统手工作坊,展示青尖椒酱制作、红薯粉加工等技艺,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农耕文明的魅力,特色民俗成为西马村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
      走进村东头的“西马小馆”,酱香青椒、樱桃红烧肉等特色菜香气四溢。将本地产出的农产品融入菜谱,打造“舌尖上的西马”。这个小店日均接待游客百余人,雇佣本村员工10余名,成为全村酒席宴请、家庭聚餐的首选地。
      住着特色民宿,体验非遗技艺;吃着“西马小馆”,品尝本地特色农产品。西马村让游客住得下、耍得好、吃得香、忘不掉,如今,这里早已从“养在深闺”的田园小村,摇身变成了周边地区热门团建的目的地。秦旭庆说:“好多市里面人,专门来我们这里团建,带动了村里吃、住、玩相关产业的增收。”
生态蝶变:绿色转型释放红利
      谁也想不到,如今碧波荡漾的水上垂钓公园前身竟是废弃污水池。西马村以“生态优先”理念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清淤、净化、景观化改造,将废弃污水池变身垂钓区,并配套建设亲水栈道、休闲亭阁,投放鲫鱼、草鱼等鱼苗,配套休闲廊亭和智慧监控系统。
      “以前污水横流,现在成了遛弯钓鱼的好地方!我们村儿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这儿了!”村民感慨道。垂钓区不仅吸引垂钓爱好者,还衍生出“渔家乐”经济,村民通过提供钓具租赁、渔获加工等服务增收。这一创新实践,让西马村实现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成为全县乡村生态改造的标杆。
童趣乐园:亲子经济催生乡村新体验
      西马成了周边很多人休闲度假的选择,一些喜欢乡土风情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走进西马,这些孩子在西马看什么?玩什么?西马村两委班子可动了不少脑筋,他们将多年闲置的荒地改造为多功能儿童乐园,来满足孩子们乡村游玩的乐趣。彩色滑梯、趣味秋千、迷你火车等设施一应俱全,彩色攀爬网、沙坑、无动力设施错落分布,毗邻新建的篮球场和水上公园,形成家庭休闲综合体。
      “周末带孩子来,既能采摘樱桃,又能让孩子在乐园撒欢,我们大人也能放松一下。”游客的体验道出了西马村亲子游的吸引力。儿童乐园的建成,不仅丰富了旅游业态,更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推动“一日游”向“多日游”转变,为西马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产业升级:蔬菜脱水加工厂延伸产业链
      蔬菜脱水加工厂内,脱水青尖椒、大葱等农产品正被打包销往全国。
      面对青尖椒集中上市导致的滞销风险,西马村立足“一县一业”特色农业建设了现代化脱水蔬菜加工厂,2023年村集体引进脱水蔬菜深加工生产线,通过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将新鲜青尖椒加工成调味粉、冻干蔬菜等高附加值产品。工厂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进厂务工月薪超3000元。
      “以前尖椒只能卖鲜货,现在加工成脱水产品,价格翻了好几倍。”青尖椒种植户算了一笔账。加工厂不仅解决了蔬菜保鲜难题,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发展。
      丹朱河畔,晚风轻拂。垂钓园边,一位西马村村民收起鱼竿感慨:“过去总想往外跑,现在村里能挣钱、有玩头、留得住人,这才是咱要的好光景!”
      如今的西马村,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扎实有效,生态治理让村庄绿意盎然,智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村民人均收入连年攀升。这片土地上,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正持续奏响,探索出一条“以智兴村、以文塑魂、以绿赋能、以产富民”的创新之路。
      “明年樱桃季,游客可以上午采摘、下午垂钓、晚上看村晚。”当智力运动的落子声与加工厂的机器轰鸣交织,西马村的故事才刚刚启幕。(田尚巧 程子豪 文/图)
分享:

网友评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