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至庭:承道医薪火,传周易智慧的全真龙门派传人

资讯
来源: 标签: 2025-11-03 17:14:59
1981年,槐杰伟(后法名槐至庭)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八于乡南八于村的普通农家。华北平原的田埂与星空,在他幼年心中埋下探索玄学的种子——春日看作物随节气生长,夏夜听老人讲星宿农时,那些天、地、人相

 

1981年,槐杰伟(后法名槐至庭)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八于乡南八于村的普通农家。华北平原的田埂与星空,在他幼年心中埋下探索“玄学”的种子——春日看作物随节气生长,夏夜听老人讲星宿农时,那些“天、地、人”相依的朴素认知,让他对传统玄学生出浓厚兴趣。

成年后,槐至庭未放下这份热爱,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周易》《道德经》,从八卦推演到阴阳五行,逐步搭建知识框架。但他深知传统玄学与道医讲究“师承”,自学难触精髓,寻一位良师,成了他当时最大的心愿。

 

 

拜师问道:锚定全真传承根脉

2005年,槐至庭经人引荐结识彭文继老先生。彭老先生深耕玄学多年,见他态度诚恳、见解独到,将周易与民俗文化精髓倾囊相授。在老先生指点下,槐至庭夯实理论基础,更学会将知识落地——用卦象解读事物规律,借民俗知识帮身边人解困,为后续传承打下根基。

 

 

真正让他找到“传承根脉”的,是2019年拜入杨明俭道长门下。杨明俭道长是全真龙门派第20代传法弟子,身兼保定市道教协会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周易名家学会副会长等职,在道医与周易领域声望极高。槐至庭向道长坦陈学习心得与困惑,其敬畏之心与扎实积累打动道长,终被收为徒,赐法名“槐至庭”,寓意“至心向道,庭前植德”,自此成为全真龙门派第21代传法弟子。

拜师后,槐至庭终日随师父左右,从诵经修行到道医实操,再到周易推演,丝毫不敢懈怠。杨明俭道长教学注重“知行合一”,讲《周易参同契》时结合内丹理论,带他辨识草药时详解药性经络,遇信众咨询便让他观摩学习、事后点评。“道要落在实处”,师父的教诲,让他深谙“传文化先传德行”的道理。

深耕道:让传统智慧服务生活

戊戌年(2018年),杨明俭道长在河北高碑店成立“传统文化道医研究所”并任所长,这为槐至庭提供了广阔实践平台。道医融合中医、道教养生与周易哲学,讲究“天人合一”,既治身体病症,也调心性状态。

在研究所,槐至庭系统学习道医技艺:从望闻问切到针灸推拿,从草药配伍到养生理念,逐一钻研。为认全草药,他随师父进山采药,记录植物形态、药性;为练针灸,先在自己身上定位穴位,再在师父指导下为信众施治。曾有老人因长期失眠求助,他在师父指导下施针调理,还结合周易建议调整卧室布局,半个月后老人失眠改善,专程上门道谢——这让他更坚信道医是“能帮人的实用之学”。

同年,杨明俭道长受聘为中国中医文化研究院常务副主席,槐至庭也借此接触更广泛的行业资源。他随师父参加学术交流,与各地中医、道医探讨技艺,发现道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健康观高度契合。此后,他常通过朋友圈分享节气养生口诀,在社区讲解经络按摩技巧,让道医智慧走进普通人生活。他始终强调:“道医不排斥现代医学,是用古人智慧补现代生活之需。”

 

 

传扬周易:让古老智慧贴近当下

作为周易名家学会会员,槐至庭跳出“命理预测”的局限,更重周易的哲学思维与实用价值。他用“阴阳平衡”分析人际关系,建议沟通兼顾刚柔;以“八卦方位”为他人提供居住环境优化建议,却始终提醒:“周易是辅助工具,人生走向终究靠自己努力。”

2023年,槐至庭参与多场道教文化与民俗实践活动,其中定兴县后土皇帝庙的“民俗文化节”让他印象深刻。该庙与他所在的全真龙门派谱系直接相关,活动中,他协助师父组织祈福仪式,向群众讲解“敬天爱人”的理念;还开设“周易小课堂”,用通俗语言解读“生肖与节气”“民俗禁忌的内涵”,吸引不少年轻人驻足。

面对“科学时代为何学老东西”的疑问,他答道:“科学与传统文化不冲突,前者探索世界,后者是前人生活智慧,可互补共生。”此后,他更倾向用年轻化语言传播周易,在社交平台分享“周易与职场心态”“八卦与生活决策”,让古老智慧贴近现代生活。

 

 

薪火不熄:做传统文化的铺路石

如今,槐至庭仍每日随师父学习,同时承担起带教年轻弟子的责任。杨明俭道长的师门谱系清晰,弟子遍布冀、鲁、豫等省,作为其中一员,他带教时沿用师父的方法:先教德行,再授技艺,要求弟子心怀敬畏、待人真诚,多实践、多思考。

除线下带教,他还借道医研究所平台开展线上公益讲座,内容涵盖周易入门、道医养生、道教文化,不收取任何费用,吸引各地爱好者参与。曾有南方学员通过线上学习,用道医推拿缓解家人颈椎疼痛,发来的感谢信,更坚定了他“公益传承”的决心。

谈及未来,槐至庭说:“只想把师父教的学好传好,帮更多人受益于传统文化。”他计划在高碑店开设道医公益门诊,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免费服务;还想编写一本道医养生通俗手册,让复杂知识变实用技巧。

从农家少年到全真传人,槐至庭的故事没有壮举,却满是“滴水穿石”的坚守——守对文化的敬畏,守知行合一的德行,守“道不分远近”的理念。正如他所言:“传承是代代接力,我愿做块铺路石,让传统文化薪火永续。”

 

 

 

 

 

分享:

网友评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