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石股份,建起未来工厂!

资讯
来源: 标签: 2025-11-17 16:25:04
振石股份新材料产业园秉持“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将绿色基因深植于工厂的每一个角落

“仅原料日出货量就超1000吨!”近日,公司相关负责人在介绍时话语中透露着自豪。这座不见灯火通明的“黑灯仓库”,正是振石打造“未来工厂”的生动缩影:它以智能为引擎,以绿色为底色,以创新为动力,以集群为格局,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制造业的边界。

桐乡经济开发区,夜色中的振石股份新材料产业园智能仓储中心宛如一座“空中迷宫”——23米高空之上,8424个库位在6090平方米空间内纵横交错,24小时不间断上演着一场静默而高效的“货物流转盛宴”。

数字大脑驱动的智能工厂

这座6090平方米的仓库无需人工干预,全靠背后的“数智大脑”实时演算最优路径。堆垛机以毫米级精度锁定目标库位,日均完成1000多趟货物转运;64台AGV小车充当“地面向导”,负重1吨货物在200多米通道中灵活避让,10分钟内完成转运;自动提升机作为“垂直摆渡人”,1分钟实现地空衔接,让物料流转无缝贯通。

这套系统让仓储面积减少90%以上,物流周转效率提高一倍以上,彻底告别“人找货、人等货”的被动局面。除此之外,整个产业园深度部署全流程数字化系统,对标“黑灯工厂”与“灯塔工厂”。当订单下达时,“数智大脑”自动分解任务、匹配资源、调度设备,并动态调整生产节奏。比如,在拥有100%知识产权的光伏边框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舞动,从原材料到成品发货全程自动化,规模化生产效率提升显著。

生态与生产共生的绿色工厂

振石股份新材料产业园秉持“工业文明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将绿色基因深植于工厂的每一个角落。园区建成了桐乡规模最大的光伏屋顶停车场,预计光伏安装总量可达28MW,年发电量可覆盖部分生产用电需求,实现“自发绿电、自用绿电、自供绿材”的零碳循环。屋顶车棚与光伏一体化设计,不仅节约土地资源,更将清洁能源直接注入生产链条,减少碳排放。

漫步园区,随处可见“花园式”生产空间的匠心布局:绿树环绕的车间、景观与厂房交错,形成“移步换景”的生态画卷。这里严格遵循“园林工厂要保持常绿”的要求,生产与生态并非对立,而是和谐共融。通过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结合,振石构建了一套生产与生态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出厂,绿色理念贯穿全生命周期,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推动新能源变革的创新工厂

走进产业园测试中心,在24小时恒温恒湿实验室内,顶尖设备满负荷运转,科研人员紧张测试风电、光伏、汽车配件等复合材料。截至2025年上半年,振石股份累计拥有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210项,这些专利覆盖了从原材料、生产工艺到产品应用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道坚实的技术壁垒。此外,公司还建有通过CNAS国家认可与DNV-GL国际认证的复合材料测试中心,其研发实力获得了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

全球首创复材边框,解决光伏组件耐腐蚀、轻量化难题;开发风电织物/拉挤板系列产品,为风机大型化提供关键支撑;电池盒盖、底护板等产品助力新能源汽车“轻上加轻”……创新驱动下,振石赢得“全球每三支风电叶片,就有一支振石造”“好边框,振石造”的市场口碑。2025年,公司上榜浙江省“415X”集群新质生产力项目名单,入选高价值专利培育平台,首次跻身“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第422位。从0到1的原创技术,到从1到N的规模化应用,振石以创新筑牢行业领导力,推动全球新能源变革。

链出百亿产业链的集群工厂

全省首批“千项万亿”重大项目,产业园以“一企成园、一步到位、体系自成、集群发展”为特色:即以龙头企业的强大实力独立建成功能完善的园区;以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建设;在园区内形成“以新装备制造新材料,以新材料服务新能源,以新能源反哺新材料”的内生闭环;最终通过龙头引领,吸附上下游企业集聚,打造全球玻纤使用量最大、覆盖行业最广的复合材料生产基地。

产业链的深度协同进一步强化了竞争壁垒。振石股份与全球主流风电设备制造商等下游客户紧密合作,通过“共同研发、价值共创”的模式,将自身深度嵌入客户的创新链条,将复合材料行业“认证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的特点,从挑战转化为稳固的“护城河”。而分布在桐乡、酒泉、包头以及西班牙、土耳其、埃及等地的八大生产基地,则形成了辐射全球的供应链网络,为“链动成群”提供了敏捷高效的全球化支撑。

未来工厂,照亮制造新路。振石股份新材料产业园的实践证明,未来工厂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理念的重构——智能、绿色、创新、集群四维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效、可持续、全球化跃迁。振石股份新材料产业园正以一座工厂,链接世界,以创新之力,建起未来。

分享:

网友评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