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历史:郑和七次下西洋,七次驻节马六甲

资讯
来源: 标签: 2025-11-21 20:46:31
厘清历史:郑和七次下西洋,七次驻节马六甲。
       2025年11月18日,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首席部长阿都拉勿,在2025郑和国际大会上宣布“郑和七下西洋,七次驻节马六甲”。这一结论由马六甲州政府敦霹雳研究院牵头,联合郑和国际合作组织,值此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之际,汇聚中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印度等国全球郑和研究权威专家的智慧,专家共同论证,标志着郑和研究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专家观点:多维论证七至马六甲的史实

郑和国际合作组织总干事孙治国总结:“七至马六甲的结论,不仅修正了延续百年的误读,更揭示了明朝通过和平交往构建国际贸易网络的智慧。郑和设立的‘官厂’成为物资中转枢纽,使马六甲跃升为全球贸易磁极。” 郑和模式对当代全球治理具有示范意义:“明朝与满剌加的合作,展现了主权平等、互利共赢的外交范式。这种以经济合作替代殖民掠夺的实践,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根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钧通过分析《郑和航海图》与季风洋流规律指出:“郑和船队首次下西洋即抵达马六甲并建立官厂。帆船时代往返印度洋必经马六甲候风补给,这是航海科技决定的铁律。” 其父郑鹤声(山东大学教授)毕生研究郑和,父子两代90余年学术传承始终坚持“七至说”。其航程路线明确记载于《郑和航海图》及亲历者马欢、费信的著作中。他指出:“郑和七下西洋的航程记录显示,每次往返均需经停马六甲候风补给,这是帆船时代季风洋流规律的必然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万明从全球史视角论证,郑和首次下西洋便为满剌加赍诏赐印、建碑封城,直接推动其从暹罗附庸转型为独立王国。她在《马六甲海峡崛起的历史逻辑》中指出:“永乐三年满剌加使者随郑和船队归国,标志着明朝正式册封的完成,这是郑和首次驻节的核心证据。”

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志刚补充:“马欢《瀛涯胜览》虽从第三次下西洋记述马六甲,但《明太宗实录》明确记载永乐五年郑和首次下西洋归国时已携满剌加贡使同行。这是七至说的关键证据链。”

马来西亚历史学家刘宝军补充,考古发现佐证了文献记载。马六甲五屿岛的古井群及明代器物,印证了郑和船队以该地为停泊基地的史实。他提到:“当地居民世代相传的‘三保港’传说,与《瀛涯胜览》中‘五屿’的描述完全吻合。”

国际学界共识:航海规律与地缘价值

来自印尼、新加坡、印度的专家联合声明指出,马六甲海峡作为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咽喉,其战略地位决定了郑和船队必经此地。印度洋季风环流规律显示,船队冬季南下、夏季返航均需在马六甲候风集结,这在《前闻记》的航程记录中清晰可见。

历史影响:文明互鉴的永恒启示

马六甲州政府敦霹雳研究院院长伊斯坎达尔·李表示,本次大会成果将建议纳入马来西亚国家历史教材,并推动“郑和官厂”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综合与会200多专家意见,李院长强调:“郑和留下的和平精神,仍是当今多元社会和谐共处的基石。

分享:

网友评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