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挤压公益,谁来守护“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根?

综合
来源: 标签: 2025-10-04 20:41:25
作者:陈恬我的家族三代生活在庐山,前辈既创办了见证过近代众多历史事件的 胡金芳旅社,也书写了有着大爱的庐山孤儿院故事,还留下 了倡导合作理念的同舟共济_书法石刻。我虽未生于庐山,却从小听着长辈讲的庐

作者:陈  

我的家族三代生活在庐山,前辈既创办了见证过近代众多历史事件的 “胡金芳旅社”,也书写了有着大爱的“庐山孤儿院”故事,还留下了倡导合作理念的“同舟共济”_书法石刻。

我虽未生于庐山,却从小听着长辈讲的庐山故事,看到他们对这座山 的深切眷恋。这几年,我每年都会回庐山寻根,感叹庐山日渐与山下同质化的变化,听到不少故乡人的抱怨,不免心生不安,让我有些思 考,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世界遗产评定:精准定位庐山“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核心价值

庐山的魅力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1996年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方文件中精准指出核心价值:“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 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这份评定直指其独特性——它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景观,价值核心是“自然与人文的深度共生”,而非二者的优劣对比,这正 是其他名山难以复刻的特质。

二、山水与人文:构成庐山魅力的双重根基

庐山的自然之妙,在于它始终是“有人的山水”。

自然,为人文提供载体;人文, _为自然注入灵魂。

人文维度的庐山,有着我的三代长辈亲历的生活肌理——山上的幼儿 园、中小学、医疗机构,是这份肌理的核心支柱。它们不是临时配套, 而是伴随庐山发展的“人文根基”:晨读声与鸟鸣共振、医生熟稔居 民健康、山民无安居后患,这些是“人文与自然共生”最生动的日常。

庐山之所以被称作“教育名山”,首先源于深厚的历史积淀:近代以来,这里吸引了众多教育机构和学者在此活动。比如曾有教会学校、新式学堂在此创办,众多教育家、文人墨客也在庐山留下了教育相关的足迹,逐渐形成了浓厚的教育文化氛围。这份积淀延续至今,山上仍保留着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的完整基础教育体系,孩子们在牯岭街的石板路上求学,在庐山的晨雾中诵读,让“教育名山”的底色愈发鲜明。若将这些教育设施迁下山,看似缓解短期空间压力,实则切断了庐山的教育文脉,割裂居民与家园的情感联结,让“教育名山”的称  号沦为空壳,更让庐山人文生态失了“在地性”温度。

同样承载文化使命的,还有山上的新华书店。 一座浸润千年文脉的文化名山,怎能容不下一个传递书香的空间?追求旅游经济价值的同时,更要锚定社会责任价值,新华书店本是庐山的文化名片,是老人、小孩、游客可停留的精神栖息地。据了解,因为反响强烈,目前已恢复营业。

 、公益设施守护:坚守规模,拒绝盲目搬迁

对山上公益设施的守护,核心应该是“坚守原有规模,拒绝盲目搬迁, 在既有架构上优化”。

一方面,“保留原有规模”是对生态的理性尊重——庐山空间有限,盲目扩建会破坏冰川遗迹与植被;但“保留”不代表“放任落后”,需在满足现代需求的同时,不突破生态与人文双重底线。

另一方面,“拒绝盲目搬迁”是对人文生态的捍卫——关于“政府推 动中小学和医疗机构下迁转移”的说法并不确切,生源锐减是部分学校发展困境的主因(如今年幼儿园小班仅招收两人,中小学生源持续萎缩,办学压力陡增)。但即便如此,政府仍应/更应有所作为,可以探索多元合作路径,如庐山人民医院与九江附属医院的联动模式,或尝试合作办学,而非简单让教育、医疗设施“离场”。若为旅游开发让学校、医院离场,不仅会让原住民被迫离开家园,更会让庐山沦为“空心景区”,背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文化景观完整性”的要 求。

 、治理责任归属:政府主导,厘清政企边界

高效有为的庐山治理,本就是政府的核心责任:公益之事是政府必担之责,市场运作需政府引导规范,绝不能让市场利益挤压公益空间, 更不能让企业取代政府本该履行的公共服务职责与深层规划思考。企业的核心职能应是在政府规划框架下激活旅游价值,而非越位主导公益设施去留、不当干预人文生态塑造——毕竟,庐山“文化景观遗产” 价值守护、居民基本生活保障,需要兼顾人文历史保护与长远公共决  策,而非仅聚焦短期效益的单一市场思维。

五、现实困境:警惕“市场优先”挤压公益空间

遗憾的是,近年部分声音将“减少山上人口”等同于“保护生态”,推 动中小学、医疗机构向山下转移。不可否认,旅游开发能激活庐山经 济、反哺生态,但“市场优先”绝不能成为挤压公益空间的理由。教 育、医疗是政府必须扛起的责任,是维系社区活力的底线, 一旦让这 些设施“离场”,庐山的人文生态便会断层。

六、全球经验:公益设施“在地留存”的典范借鉴

纵观全球文化景观遗产,日本富士山在河口湖地区保留完整的中小学、 社区医院,瑞士少女峰区域在村落中留存小型诊所,均是“公益设施  在地留存”的典范——它们不将“护生态”与“留公益”对立,而是  让公益设施成为“人与自然共生”的有机部分,为庐山提供了可借鉴  的思路。

七、治理智慧:平衡公益、市场与生态的路径

对庐山而言,真正的治理智慧,在于“守住公益在地性,在原规模内 优化;划定市场边界,在生态承载内发展”。可明确山上中小学、幼 儿园、社区医院维持现有规模,不迁不扩,通过财政补贴推动“微改 造”,如用环保材料修缮、建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引入人工智能辅助 教学系统;旅游开发则划定“生态敏感区”与“合理开发带”,在不侵占公益空间的前提下,发展低密度、高文化含量的项目,让游客既赏 山水,也见居民生活。更可将旅游收益反哺公益与生态,形成良性循 环。

八、结语:守护共生生态,留住庐山独特魅力

作为几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庐山人之后人,我始终坚信,这座承载千 年文脉与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荣光的山,不仅是风景的载体,更是 无数人记忆的根脉、文化的魂。

由衷期盼新庐山人放慢脚步,去听牯岭街老屋故事、吮吸山谷间的负   氧离子、读懂托起人们穿行的石阶;更盼管理者以“守护而非改造” 的初心呵护庐山:规划旅游活动时多贴近山的本真气质,推进设施建   设时多体谅居民生活,平衡效益与保护时多念“人文圣山”担当,策划品牌活动时站得更高、不落熟套。例如,比起“爱情周”,“爱在深秋”“爱在庐山”的主题似应更能触动人心,引起更广泛群体的共鸣。 还有安排在著名别墅、重要景区的一些活动,出现三俗,足以说明文 旅市场在追求效益的过程中,有些失去内涵,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管理这座名山,需要敬重历史、高瞻远瞩,需要对庐山怀有感情,需 要在理解与共情的基础上谋划发展,而非大刀阔斧地追求改变,把庐 山变成一个普通的旅游城镇,或将庐山旅游当做乡村游项目,甚至将 庐山当作“唐僧肉”,牺牲数百年、特别是近百年的人文积淀,换取 短期收益。

庐山的伟大,在于自然、人文与生活的共生。唯有守住“公益在地留 存、原规模不变”的底线,才能既留绿水青山底色,又守文明与生活 根脉,让它始终散发“有自然壮阔、有人文深情、有生活温度”的独 特魅力——这是我一个三代庐山后人的心愿,更是对这座千年名山最 好的守护。

二○二五年九月二十九日

二O 二五年十月二日修改

(作者介绍:庐山“胡金芳旅社”老板胡金芳的曾外孙;“庐山孤儿院”院长胡 爱德的外孙;庐山“同舟共济”石刻书写者胡小妹的外甥孙;曾任深圳市政协常委,民革中央祖国和平统一促进委员会委员;国内首个证券交易所电脑辅助系统主持开发者;国内首套商品房银行按揭电脑系统主持开发者:国内首个人体头部 骨骼相关因素数学模型设计者)

分享:

网友评论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