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培养更多文武双全的人才”——再访武术名家高国全

文化
来源: 标签: 2022-10-28 07:47:10
又是一个秋日难得的晴朗日子,走进喧闹的长垣武馆,看着一群生龙活虎的练功的孩子,心中的高兴难以抑制。不觉又回想起童年的习武时光。在那僻静的黄河滩小村,一帮人一块踢腿打拳,感觉到特别的快乐。那段习武经

又是一个秋日难得的晴朗日子,走进喧闹的长垣武馆,看着一群生龙活虎的练功的孩子,心中的高兴难以抑制。不觉又回想起童年的习武时光。在那僻静的黄河滩小村,一帮人一块踢腿打拳,感觉到特别的快乐。那段习武经历也给了我打下了良好的素质基础,让我一生受益匪浅。

所以说,文武并济,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对此感受特别深,也特别认同。

走到国全兄办公室,一杯清茶,他又侃侃而谈。谈他的经历,他对习武的认识,得意处,又站起来,在旁边呼地拉开架势,打了一套拳。真是快如风,捷如猿。

你不得不佩服这是一个智慧的人。人过三师武艺精,他自幼习武,自幼跟武术大师朱华山和恩师韩百广学梅花拳械,后师从中国神拳大师蔡云龙、散打创始人梅慧志、中国公安大学高级教官韩建中、中国特警教官张和平、八卦名家贾树森、韩国跆拳道李泰雨、李奎珩、泰拳王萨呢,得诸名家悉心传授,博采诸家之长。他不是一般的鲁莽之人,而是潜心钻研,在习武的同时学习拳术道理,懂得了武功的精髓。

他说,为什么要文武结合在一起?通过武术技巧动作,把人打造成通情达理,精气神都有的人。手中握剑,心中有德。武是人练的,又是练人的,人上学不是为死读书,而是通过读书明理,修炼提升自己。武功就是提升自己的一种途径。

他认为,文是阴,武是阳,没有运动的文化是不完美的文化。一文一武、一刚一柔、一动一静,才是文武之道。熟能生巧,巧能生灵,灵能生妙,妙能生法才就是道。

学艺先学理,理不通,艺不精;理一通,艺则明。一通百通,一巧百巧。正像他说的一样,参悟了武学之道,从而由武技上升到武道,由武道上升到武德。

正是得益于武术,他的人生发光发彩,如今是河南省武协副主席、中国梅花拳总会副会长,市武警部队、长垣特警总教练,中国梅花拳、梅花桩第16代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跆拳道、泰拳、空手道教练、裁判员。擅长梅花拳、梅花桩、跆拳道、散打、擒拿、八卦掌、太极拳、器械等,河南电视台“一招制敌”节目主讲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他骨子里对武术有一种炽热的情感,不但自己练,更热衷于传播。他开办武馆,培养了数千名武术爱好者,为国家体育院校、警察学校、影视剧组等输送了大量精英,迎来了英法美德意俄等国家武术爱好者前来学艺,被国家体育部门授予了很多荣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他精心传播武术文化,致力于发挥武术作用,让青少年强身健体,德艺双修,通过武术促进文化知识学习,做文武兼备的国家有用之才。

看着他,我想起了古之君子。孔子讲“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其中射、御就和武术有关。可见,古代人学习决不只是理论学习,还特别重视体育武功等方面的学习。君子不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文武兼备的孔武有力、具备阳刚之气的人才。

这世上,有的人随波逐流,有的人唯唯懦懦,有的人却有一种气场,一见就能被他慑服,而且深爱教益。所以,先贤教育我们要亲近贤人,就有道而正焉。见高国全先生,总是让我产生这种感觉。他的干练果断,他的聪明智慧,他的身手矫健,无不是我的老师。

祝愿高先生,在弘扬传承武术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王自亮) 

 

 

责编:常红锋

分享:

网友评论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