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之家:两代人,三位工程师,在非洲浩浩荡荡的60年

访谈
来源: 标签: 2022-05-20 17:58:48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天安先生,其家两代人,三位工程师的援非之路,见证了我国援外……

“我们心中不容丝毫忘掉与我们受同样苦痛的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弱小民族,我们的救国运动乃必须建立在国际主义上面。”

—周恩来

60年代周恩来总理和非洲国家领导人合影

 

从六十年代起至今,我国援助非洲国家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在中国的帮助下,非洲人民建起了大会堂、大剧院、医院和学校。作为援非的参与者,我家两代人三位工程师——我的父亲赵永林、我的哥哥赵天湖和我自己,从西非到东非、北非到南非跨越整个非洲,见证了我国援非的历史,浩浩荡荡六十年。

 

非洲是古猿人的起源、发祥和迁徙地之一,也是历史非常悠久的大陆版块。在这个神奇的大陆上,自然变迁和文明发展交相辉映,只有当你真正置身非洲,才能感受到这片大陆的多彩与瑰丽。

篆刻:援非之家

 

一.从西非到东非(赵永林):

援建大会堂、国家剧院

 

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访问了埃及、几内亚、索马里等非洲10国后,根据中国和非洲的国情,正式宣布对外援助八项原则,作为对非洲国家进行援助的指导原则。

 

我父亲赵永林是新中国最早一批被派遣援非的专家,那时候他们出国都叫援外。

父亲1955年西北工学院土木系毕业后,分配到国家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工作,1956年6月入党。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到任单位后,被选任苏联结构专家助理,展现出很强的沟通能力和专业水平。当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正处于急求发展时期,父亲与苏联专家学习交流,汲取苏方带来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并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最初起草调研工作,之后在625国防科研工程项目中任主管工程师,我正是那个时候在北京出生的,为了纪念出生在北京,父母特给我取名为“天安”。

 

1964年国庆节和父母摄于北京

 

1965年,父亲作为第一批援外专家,前往几内亚、索马里等国家参与援外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主持了有“大西洋畔的明珠”之称的几内亚大会堂、索马里国家剧场等中国援外建设的重点项目的结构设计工作。

 

在当时,援外是一项无比光荣的政治任务。然而,远离亲人与祖国,三年的非洲生活可想而知是怎样的孤独和艰辛。

 

几内亚大会堂是我国第一个大型援外高级公共建筑,位于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设有一个2千座的大会议厅、一个国际首脑会议厅和5个中小型会议室,可召开容纳50多国首脑的元首级会议。

 

几内亚大会堂平面图,1967年。

 

几内亚大会堂设计之初国内经济困难时期刚刚过去,政府一方面要求建筑要实现现代化,一方面也强调全部材料、设备必须由中国生产,这在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建筑设计为了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条件,以大片通风遮阳的花格墙面作为主体,通过花格纹理的区别和形体上的横纵交叉关系以及出挑的雨棚,形成简洁而明快的立面效果。建筑材料方面,原设计方雨棚支柱为纯金烧制的瓷砖饰面。但这种瓷砖价格异常昂贵,当时已进入文革时期,难以继续申请经费,负责施工配合的总建筑师王永寿提出用汉白玉条砖将柱子改拼为八角形,在其上开条并打成半圆凹槽拼成图案,再贴金箔。施工修改后专家组和几内亚总统一致认为柱子的装修更具几内亚民族特色,也更尊重非洲当地文化,比原方案设计的圆柱更加显得协调和富丽堂皇。

几内亚大会堂实景照片,1967年。

 

几内亚大会堂将大会议厅居中成为主体,外部纤瘦的壁柱和精致的花格栅通风墙削弱了其庞大的体量,并兼顾到了西非灼热的气候特征。一座政治性很强的建筑最终被赋予了轻盈的气质,又不失庄严的纪念性,成为我国建筑设计中的精品。父亲作为几内亚大会堂结构设计负责人,成功处理了复杂的古海滩地基基础,确保了工程结构安全,该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被誉为大西洋畔的明珠。

 

中国援外专家组1966年2月摄于几内亚科纳克里(父亲前排左4)

 

援外之路是艰难而坎坷的,在完全陌生的环境,在那个年代,父亲与援外专家们一起,克服了环境关、语言关、生活关,热情地与几内亚人民打成一片,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1969年顺利将几内亚大会堂、索马里国家剧场交付给了非洲人民,圆满完成祖国交给的援外任务,1970年回国。为了响应当时周总理的号召支援地方建设,主动申请干部下放,调至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工作。

 

1971年,在非洲第三世界众多国家的支持下,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毛主席曾风趣地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1973年,父亲受国家建委外事局选调,参加国家援外工程检查组,再次前往几内亚、索马里等五个国家,对前期我国援外建筑工程进行建筑工程质量检查,1976年回国。父亲的建筑援外经历,对我和哥哥赵天湖影响深远,受父亲的影响,哥哥赵天湖和我后来均从事建筑设计行业,同样,哥哥和我后来也参与了共和国的援非行动。我的家庭成了名副其实的建筑之家,援非之家。

 

我的童稚时代,对于援外的印象便是一辆小汽车。

 

父亲援外回国时带回来的小汽车。

 

60年代父亲从国外曾给我们带回一个礼物,一辆精美的电动玩具汽车,小汽车很神奇,碰到障碍会自动拐弯。父亲曾对妹妹说过,当时没有这款汽车的包装盒了,只好用了“奔驰”车的盒子,所以盒子和车不同款。

 

这辆珍贵的小汽车给我们的孩童时代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同样也保留着父亲对我们深沉的爱,引领着我和哥哥将援非之路继续走下去。

 

二.从西非到东非(赵天湖):

援建医院、学校

 

我国在创建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习总书记提出“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为住房、教育与医疗保障。同样,我们也用这个办法对非洲人民进行援助,在父亲那个年代,我们援助刚从战火殖民中独立出来的非洲人民,给他们建造几内亚大会堂、索马里大剧院等国家基础设施,后来我们发现,援助大型设施能够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但对于受病毒、瘟疫与贫穷所侵扰的非洲人民来说,医院、学校似乎是更好的援助手段。因此,哥哥赵天湖和我主要参与了我国援建非洲的医院与学校的光荣任务。

 

2010年,哥哥赵天湖作为中方考察组成员之一,前往西非加纳负责加纳医院的设计工作。中国—加纳友好医院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承诺为非洲援建的30所友好医院之一,由中国政府援助修建,2010年12月建成启用,是30所医院中最先竣工的一所。时任加纳总统马哈马高度评价这所医院的作用:“由中国政府援建的这所现代化综合医院有助于加纳早日实现提高医疗条件和服务质量的目标,这也是加纳政府的优先考虑事项。”

 

习主席历来都非常关心非洲的发展和建设。2013年3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向基奎特总统转交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钥匙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2013年10月,习主席在坦桑尼亚发表演讲。

 

2013年12月,受中国商务部合作局的委托,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选拔哥哥赵天湖为中方考察组长前往非洲。考察组一行先后赴坦桑尼亚、赞比亚、肯尼亚三国四所小学,对该(三国四所小学,其中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和多多马各一所小学)项目进行了实察。

中方考察组与肯方教育部工程师、镇教育局官员及学校校长合影

 

考察组于2013年12月23日由国内抵达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进行考察并汇报“援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校区中非友好小学”和“援多多马大学校区中非友好小学”的建筑方案。这两所学校于2016年由我方正式移交给坦方,援助非洲的教育意义远比提供物资设备要深远的多,必将帮助坦破解人才不足的发展瓶颈,助力坦经济社会发展

 

2014年,哥哥赵天湖抵达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和肯尼亚,进行设计考察工作,汇报“援赞比亚中非友好小学”与“援肯尼亚中非友好小学”的建筑方案。

 

赞方教育部官员和中方考察组长赵天湖分别在建筑方案文本上签字

赞比亚中非友好学校鸟瞰图

 

三.从北非到南非(赵天安):

建设住宅、援助医院

 

“人们对非洲最大的误解,就是把它视为一个整体。”莫桑比克作家米亚·科托这样批评人们对非洲的刻板印象。

 

非洲大陆有54个国家,每个国家的气候、文化、人种都不同,与我们想象有着很大差异。我有幸两次来到非洲,从北非到南非对非洲和他们的人文地理有了更新的认识。

 

2008年4月,我第一次来到神秘的北非利比亚,这里北邻美丽的地中海南靠著名的沙哈拉沙漠,当地居民是阿拉伯白种人与我们印象中的非洲黑人有很大差别。

 

我们一行四人,大光是总院派来的翻译,他刚从美国留学回来,陈昌是院财务会计,付倩恺院长和我负责建筑设计工作。我们项目部租了卡扎菲的私人飞行员穆罕默德的独栋别墅作为生活和办公场所,房子还比较宽敞,2人一间房,阿拉伯人的床比较窄,睡觉一不留神也许会掉到地上,我和付院长住一间,室内好像刚刷过墙漆气味比较大,为了工作也只能先住下。初到利比亚,我们四个人每天都非常忙碌,除了外出和外方沟通规划设计方案,抽时间还会去跑当地建材市场询价。由于我们是中南院第一批过来的先头部队,还没条件配备厨师,每天一日三餐都必须自己做。我们做的最多的菜也是最容易做的菜是空心菜、洋葱、土豆、西红柿加肉一锅炖。有时也会买一大块骆驼肉加在锅里炖着吃,这样做菜既省事也能吃饱。

 

2008年与付总在剔透蔚蓝的地中海边祖瓦拉项目选址地合影。

 

我们的项目在北非利亚首都的黎波里,我参与了利比亚祖瓦拉5000套住房建设总承包项目前期筹备工作和规划方案设计。该项目是中南院海外第一个大型EPC总承包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5万平方米。总工期36个月总投资60亿人民币。

 

利比亚祖瓦拉住房总承包项目鸟瞰图,2008年。

 

利比亚有着悠久的历史,的黎波里以东六十多公里的萨布拉塔,作为世界上最壮观的古罗马遗迹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公元二、三世纪古罗马人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这里,并在此处盖了神殿、露天剧场、法庭、论坛等建筑,作为古罗马时代特色的城市盛极一时。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彻底摧毁了萨布拉塔,全城成了一座被黄沙掩盖的废墟。

 

利比亚萨布拉塔考古遗址

 

那破败的残垣断墙安静的矗立在醉人的地中海边,仿佛在哭诉着与大海相依为命的落寞。看着它的一切,想象着它有过怎样繁荣的过去,怎样辉煌的历史、感受着它历史的深沉和宿命的沧桑。

 

在利比亚三个月的工作繁忙而充实,我们两位建筑师与利比亚规划局的负责人阿比克利先生经过多次沟通方案调整后,完成了总平面布局的确认,圆满完成任务回国。利比亚给的工作经历我们留下了终身美好的回忆。

 

当时的利比亚还没有战火,工作之余,我会漫步在的黎波里的“绿色广场”,广场地面和周围建筑全部用绿色装饰,在广场西边,我仍然记得有热闹的阿拉伯集市,弯曲狭长的街道,琳琅满目的画摊,精雕细刻的古寺,高墙深院的白色卡扎菲行宫,阿拉伯古城的风情画,俨然一派祥和。回忆过去利比亚美好景色与如今的战火纷飞相比,我不禁感叹战争给一个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影响,我想起了在阿拉伯集市中蒙面的妇女,想起了穿着小白长袍的阿拉伯小学生,第一次吃椰枣甜蜜的感觉,还有路旁老人嘴里叼的那根长烟枪,那里真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禁酒、没有小偷、没有离婚、没有毒品等等,而现在由于战争到处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我们很遗憾现在的利比亚国家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了,以前的它在非洲中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富裕国家,而现在利比亚人民每天都渴望能拯救他们上岸的那根救命稻草,并且希望外部势力在联合国的斡旋下停止对于利比亚的干涉。

 

利比亚现如今发生的事件,告诉我们,只有国家的团结、稳定才有人民幸福,面对打着“民主、自由、人民权利”旗号的西方国家,我们应时刻保持警惕。

 

我第二次援非是13年以后,受商务部经合局派遣代表“中国援助”,援建莱索托马塞卢医院项目,担任项目组副组长。

 

2021年12月14日晚上7:00,我们乘坐的飞机飞过祖国的领空,飞过波斯湾经停多哈转机后继续南飞,沿海盗出没的亚丁湾与印度洋交汇线上空直飞过去,飞过了下面有狮子和长颈鹿的东非大草原,在约堡机场转机后换乘漂亮的37座小飞机后继续南飞。国内出发到现在,从黑夜到了白天。我从飞机的小窗口可以饱览南非大地。透过空中飘过的朵朵白云,可看到远处是阡陌纵横,绿色的植被和星罗棋布的由圆形和几何图形组成的农田。地面上偶尔也露出一块块被耕耘过的红土地,我不禁感叹非洲人民的勤劳耕耘。

 

40分钟后飞机安全降落在目的地莱索托王国马塞卢机场。至此经过20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终于来到了莱索托这个万里之外的神秘王国。

 

莱索托马塞卢上空鸟瞰,马塞卢当地语为“红砂岩之地”。

 

莱索托是一个山川秀丽、风景独特坐落在南非中间的国中小国,她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海拔1千公尺以上,素有“非洲瑞士”之称。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国家虽有绝佳的风景,但人民却过着贫穷的生活,物资匮乏、缺医少药。

 

援莱索托马塞卢地区医院和眼科诊所项目效果图

 

中国援助莱索托马塞卢地区医院和眼科诊所项目是中南院参与的第一个援外综合性医院全过程咨询项目,项目的建设体现了中莱两国之间稳定发展的双边关系和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医院为200床位的地区级综合医院,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门诊急诊、医技、住院、行政管理和培训人员宿舍等设施,并配备远程医疗与教学设备及主要医疗设备,建筑面积为2.1万平方米。

 

项目开工建设以来,中南院的同志们克服疫情影响按时进驻施工现场,及时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质量管理文件、施工方案。为更好地防控疫情项目部进行网格化科学管理,由于防疫管理措施到位,营地全体人员都身体健康、工作有序。

莱索托项目生活营地门口的百年老橡树

 

我们的生活营地坐落在马塞卢市区内,占地约18亩。是原首相官邸改建而成。营地内有一颗硕大的百年老橡树静静地耸立,像是在和人们诉说着近百年来殖民地带来的沧桑和兴亡。

 

清晨我们都会被飞过营地的莱索托国鸟秃鹮的叫声唤醒,秃鹮像婴儿一样哇哇地叫着飞向不远处南非的河里觅食,天快黑的时候又大声叫着原路返回,落到附近的树上栖息。莱索托的夜晚有时会传来狂野奔放的歌声、鼓点声、雨声、虫鸣声,形成了一首雄浑壮美的非洲田园交响乐,带给你无尽启迪和灵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一样的月光,漫步在老橡树旁、皎洁的月光下,有时会想起父亲,57年前他们走出国门来到贫穷落后的非洲进行无偿援助。舍小家为国家无私地奉献,赢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尊重。如今我正代表“中国援助”,沿着父辈的足迹在非洲大地上耕耘建设。非洲与中国自摆脱殖民主义后近七十年的合作历程表明,只要双方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就可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推动中非合作行稳致远。非洲是“一带一路”的自然和历史延伸。愿中非27亿人民携手实现现代化,共同书写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远处晚霞有着非洲独特的红,远方的剪影是南非的山峦。

 

我们的项目今年8月份即将主体验收,明年10月份进行竣工验收。我和工地所有建设者一样都在为这个目标辛勤工作着,而“援非之家”的故事也将继续书写着……

 

 2022年4月28日写于莱索托马塞卢

分享:

网友评论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