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之歌,唱响世界——评胡翔文旅歌词作品《盘古之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应该多一份尊重和思考。”如何用艺术的方式体现这种“尊重和思考”,为世界贡献中华文明?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不仅是自身艺术创作能力的“精准检测”,更是一种文化态度和文化担当的“盛大检阅”。我们知道,盘古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根。一直活跃在盘古文化现场的我国实力诗人胡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创作完成文旅歌词作品《盘古之歌》,为中华文明和盘古文化旅游注入强劲的艺术活力。
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音乐成功的重要“指标”在于“既具备文化性、艺术性的要求,又成功融入时代特征”。而歌词,拓展了音乐的表现空间和表现手段,是音乐形象与内容的重要体现,是一首音乐的灵魂。《盘古之歌》(歌词)以精湛独特的艺术表达讲述盘古故事、传扬中华文明,并且极大地契合新时代诉求,堪称当前歌坛上同时具备了成功音乐“指标”的优秀之作。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人文特征
1、第一段:汪洋恣肆地描绘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气象。在国际上,神话一直被视为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古老文明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文化地位的重要支撑。“亘古苍莽,宇宙洪荒”,再现了一幅混沌如鸡的洪荒图景;“开天辟地,先勋煌煌”,表达了对盘古创世的景仰之情。“创造日月星辰、高山海洋”,列类铺排凸显盘古创世之勋;“谱写天地史诗、人类乐章”,更加让人联想到盘古创世的盛大场面。弘扬盘古神话具有传承中华文明、培育民族精神、凸显时代关怀的功能。因此,分析这段在整首歌词里的地位,可以发现它发挥着“融合民族情感、形成文化共识、积淀时代诉求”的奠基性作用。
2、第二段: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伟大、灿烂的中华文明。“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顺着中华文明发展脉络,这段承接上段紧紧而来。 “八万里(哟),风雷激荡/五千年(哟),治乱兴亡”,全面呈现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五千年”、“八万里”句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加以指证:“风雷激荡”声震九州,“治乱兴亡”跌宕无常。“阅尽沧海桑田,济世安邦”,极言国家和民族的沧海巨变;“迈向复兴之路,文明荣昌”,暗合实现民族复兴。盘古神话所蕴含的历史化、道德化、哲学化的魅力,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精神沃土。“济世安邦”、“文明荣昌”正是盘古济世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等多层面的承继、延伸和发展。盘古山旅游开发理念——盘古文化建设应当担当起弘扬中华文明的重任,在此得到进一步彰显。
3、第三段:浓墨重彩地展示了文化寻根、世界一家的盛大图景。盘古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文化背景,盘古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伟大源头的不朽象征,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源头。盘古是人类共同的祖先,人是世界的中心。“盘古山高,泌阳河长”,点明祖山泌水源远流长,旨在强调中国盘古圣地——泌阳的地域特征。“万方辐辏,四海相望”,春风浩荡,盛况空前,想必是泌阳盘古山历史以来的文化旅游节“仪式”盛景罢。“携来三月春风、梦想之光”,诗意盎然,喜象叠生,尤其是“梦想”所包含的“中国梦”以及一个大国对世界的责任(“世界梦”)等信息,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中国国际地位的增长和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一个时代的重量,一幅天下太平的盛世图景,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喜看巍巍盛世、乾坤朗朗”。
二、卓越的艺术表达,积极的审美探索
1、穿越时空,感情真挚。无论是“亘古苍莽,宇宙洪荒”的远古气象,还是对“先勋”“开天辟地”的万世敬仰;无论是“风雷激荡”、“治乱兴亡”的历史记忆,还是“济世安邦”“文明荣昌”的中华礼赞;无论是“万方辐辏,四海相望”的盛大图景,还是“携来”“喜看”的激情表达……这首歌充分实现情与景、虚与实、物与我的有机交融。“啊,盘古”、“啊,中华”直到“啊,回来了”,自古而今,真情流淌,尤其是“回来了”极具泌阳特色,朴实亲切,丰富的情感内容达到不可遏制的巅峰状态。
2、结构合理,韵律和谐。鲁迅说:“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从结构上看,这首歌是采用的“三段式”的结构,起承转合的步调主要是通过旋律的变化来体现,词作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具有“层层推进,步步为‘吟’,首尾呼应”的特点。从韵律上看,歌词创作区别于诗歌创作,要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难得的是,三段字数相等,用词讲究;逻辑严密,句式整齐;从声乐角度看,总体押“江阳韵”,给作曲家预设了良好的创作空间。总之,歌词从结构和韵律方面都为这首歌曲未来的经久流传作好了准备。
3、审美独特,探索创新。《盘古之歌》(歌词)为“国家文化地理写作”(胡翔)找到了诗歌艺术的另外一种可能。从当前歌坛现状看,太多的歌词创作一身病态,苍白无力,大煞文化风景。而《盘古之歌》(歌词)充分发挥诗人的特殊才赋和审美特权,除了强调音乐性之外,更加注意文学氛围的塑造,在文学性和音乐性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统一,如“创造日月星辰、高山海洋/谱写天地史诗、人类乐章”、“阅尽沧海桑田、济世安邦 / 迈向复兴之路、文明荣昌”、“携来三月春风、梦想之光 / 喜看巍巍盛世、乾坤朗朗”,水到渠成,信手拣来。
三、浓郁的时代诉求,高亢的国家之音
1、担当着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盘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盘古之歌唱响世界,从而实现“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赢得炎黄子孙在国际舞台上的民族自豪感”的历史使命。事实上,从歌词来看,象“开天辟地”、“济世安邦”、“梦想之光”等囊括了很多富有永恒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精髓,为很好地完成这个历史使命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2、满足全球华人文化寻根的心理诉求,推进全球盘古文化之旅。盘古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维度,更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寻根拜祖是每一个人类儿女最基本的诉求。对于盘古文化,我们不仅要研究和欣赏它,而且要从中窥见远古时代的图景,追溯始祖的足迹,从中探讨盘古文化滋生的土壤,挖掘盘古文化旅游资源。盘古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是凝聚全球华人和世界各族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同时也是推进盘古文化旅游的文化力量。基于前面两个段落的铺垫,这种理念在歌词的最后段落体现得尤其明显,如“盘古山高,泌阳河长 / 八方辐辏,四海相望”,而“携来三月春风、梦想之光 / 喜看巍巍盛世、乾坤朗朗”,大有曲终奏雅之效。(邱华栋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胡翔 /城市学者、诗人)
附:胡翔/盘古之歌(歌词)
亘古苍莽,宇宙洪荒
开天辟地,先勋煌煌
啊,盘古
创造日月星辰、高山海洋
谱写天地史诗、人类乐章
八万里(哟),风雷激荡
五千年(哟),治乱兴亡
啊,中华
阅尽沧海桑田、济世安邦
迈向复兴之路、文明荣昌
盘古山高,泌阳河长
八方辐辏,四海相望
啊,回来了
携来三月春风、梦想之光
喜看巍巍盛世、乾坤朗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