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赋

文化
来源: 标签: 2022-08-30 16:54:13
◎胡翔(北京)道者,宇宙之源万物之根也⒈。涉彼洪荒,盘古开天而演化万物,道也;继天立极,道统之传有自来矣2。天下乃道所从存也,老子谓独立而不改;孔子以为君子之备,朝闻道,夕死可矣3。天道远,人道迩,
◎胡翔(北京)

道者,宇宙之源万物之根也⒈。涉彼洪荒,盘古开天而演化万物,道也;继天立极,道统之传有自来矣2。天下乃道所从存也,老子谓“独立而不改”;孔子以为君子之备,“朝闻道,夕死可矣”3。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4。行远须自迩,登高且自卑5。行八万里,人烟阜盛;历五千年,人道有拔6。观乎华夏,以孝悌忠信是教,惟礼义廉耻是尚,以为百世不易之道也7。

孝悌忠信,修齐之基;修齐不为,人将不人8。夫江革负母,盗贼不劫9;黄香温席,天下无双10。孔融让梨,汉室以仰11;泰伯采药,孔圣而赞12。比干死争13,岳飞刺字14,商鞅立木15,叔向弭兵16,其公忠体国,馨而无恙。孝悌披人性之辉,忠信立邦家之梁,煌煌乎大学者矣。是故“入则孝,出则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也17。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18。夫程门立雪,而成国器19;孙膑送桃,老母还童20。廉蔺交欢,大秦亦小21;张良拾履,为帝王师22。鲁相拒鱼23,悬鹅示众24,盗泉不饮25,晏婴一裘26,其材茂行洁,秋月可鉴。礼义行五洲之域,廉耻烂万民之灵,承继之其幸也哉。是故“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无廉耻,不可治也”27。

《论语》云:志于道,据于德28。大道无言无形,昭示之谓德。然道之不存,德将焉附29?时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人道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劝人以八德焉30。人在道中,人道至尊,其云起龙骧者矣31;至若论道经邦,所谓得道者昌,失道者亡32。孝悌忠信,如大风而扬扬;礼义廉耻,似大河之汤汤。人存之,则邦家之光;邦家存之,则人类之光;人类存之,则宇族之光也。众心成城尽志而播,其孰能比也乎?吾祖有知,永佑龙邦;天地人合,其为道也33。

——————————————————

注释:

1、“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用以说明宇宙的本原、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等等。

2、世界之初,道法唯一,随分天地,演化万物,世间一切都是从一开始。

3、广而言之,天下的“道”只有一个,所以老子说“独立而不改”。

4、“朝闻道,夕死可矣”,语出《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大意为:早上明白做人的道理,晚上死去也无遗憾了。“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语出《左传》。昭公十七、十八年记载,郑国星占家裨灶预言郑将发生大火,人们劝子产按照裨灶的话,用玉器禳祭,以避免火灾。子产回答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人道就存在于社会人事之中,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共同的思想行为准则。这里的“人道”或指人的道理,或指人际间的道德规范。

5、“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是《中庸》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想走很远的路,到达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从近处开始;想登上高山之颠,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就必须从低处起步。这和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6、“八万里”:地球直径约一万二千五百公里,以圆周率三点一四一六乘之,得约四万公里,即八万华里,这是地球的自转(即一天时间)里程。“五千年”: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约有五千年的历史渊源,所以“五千年”也就代指整个中国历史。

7、“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先师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习近平总书记说:“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王岐山说“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就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

8、“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思想,有丰富的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国家’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中华传统文化是责任文化,讲究德治礼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DNA,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文化营养。”

9—16、江革负母、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泰伯采药、比干死争、岳飞刺字、商鞅立木、叔向弭兵等,是关于孝悌忠信故事。

17、语出《弟子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语出《论语·公治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忠诚信实的人。指处处都有贤人。

18、语出《管子、牧民》。意思是,如果礼义廉耻不能得到推行,国家就会灭亡。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中国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19—26、程门立雪、孙膑送桃、廉蔺交欢、张良拾履、拒鱼鲁相、悬鹅示众、盗泉不饮、晏婴一裘等,是关于礼义廉耻的故事。

27、语出《淮南子·泰族训》。意思是: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是不能够建立起来的。

28、语出《礼记》:“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据于德”,说的是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

29、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30、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31、云起龙骧:骧:腾起。如云涌升,如龙腾起。旧时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

32、论道经邦:研究治国之道,以经营治理国家。得道者昌,失道者亡:道,是规律,所以说“得道者昌,失道者亡”; 道,还是规矩,所以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是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人物,也许他不知“道”为何物,或者也许不了解中华道家,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一定符合于大道。中国是一个“道”的国度,大而言之,即宇宙、天地、万物、人类,何处非道之所在。“大道”之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是无所不在。我们应当知道、明道、得道、守道。得道不失,乃可“长存”。

33、“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包含天道、地道、人道。《易经》:“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在此卦中,提及到了“天道、地道、人道”。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天道,光明普照大地,毫无私欲地滋生、周济万物,地道德厚而容纳、长养万物而运行不息。天道、地道、人道的规律是:天道必然要亏损过于盈满的,而增益谦虚的;地道必然是变动盈满的,而流入谦下的;鬼与神的道理是损害盈满的,而福佑谦让的;人的道理是厌恶满盈的,而爱好谦退的。由此,光有“天道”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地道”和“人道”。“天道酬勤”、“地道酬善”和“人道酬诚”这“三道”被我们所追求和崇尚。

————————————————

(胡翔 /城市学者、诗人)

分享:

网友评论

友情链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