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美之声”红色文化宣讲:探寻“石榴红”的深层含义

资讯
来源: 标签: 2024-04-12 23:51:54
4月9日下午,由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学院、“石榴红”辅导员工作室承办,广西规划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报社协办的第二届“石榴红”民族文化节启动仪式暨“桂美之声”红色文化宣讲进校园活动,
——林忠伟咨政工作室智库专家团应邀参加第二届“石榴红”民族文化节启动仪式暨“桂美之声”红色文化宣讲进校园活动侧记

花开石榴红,九九同心梦。

民族大团结,九韵铸华章。

广西三月三来临之际,为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团结。2024年4月9日下午,由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学院、“石榴红”辅导员工作室承办,广西规划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报社协办的第二届“石榴红”民族文化节启动仪式暨“桂美之声”红色文化宣讲进校园活动,在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青山校区6101报告厅拉开帷幕。林忠伟咨政工作室智库专家团一行9人应邀和来自有关单位和在校大学生共200多人参加活动。

整个活动按照流程展开:广西规划馆“桂美之声”红色文化宣讲团主题宣讲、广西红色文化视频《红色故乡广西篇》、红色故事宣讲《忠诚界碑护边关》、红色故事宣讲《岁月无疆,英雄不朽》、诗朗诵《强国有我》、商贸管理学院“石榴红”学生工作品牌专家指导团聘任仪式、民歌会、民族文艺互动、民族风采展示、民族美食体验等。活动在民族和谐、祥瑞美好、文艺展演、热烈奔放、欢乐开怀的气氛中取得圆满成功。

“石榴红”:学生工作品牌创新发展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管理学院“石榴红”学生工作品牌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我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结合专业建设,服务农产品现代流通,助力乡村振兴,从专业课程思政推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开展社会服务、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着手,丰富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创新新时代高校全方位育人新方法,结合专业实践,形成可操作、可示范、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成果,打造具有鲜明广西特色的高校学生工作品牌。

“石榴红”学生工作品牌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设计出具有辨识度和美感的视觉形象,以便更好地传达“石榴红”的理念和文化内涵。到目前为止,“石榴红”品牌形成9个板块的内容:

(一)花开石榴红,互市商旅忙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民族地区的边境贸易如同一颗颗鲜艳的石榴,既富有活力又充满魅力。石榴的红,象征着繁荣与昌盛,也映射着民族地区边境贸易的生机盎然。互市,作为边境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承载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在这里,不同民族的商人们汇聚一堂,他们操着各自的方言,用丰富的商品和灵活的贸易方式,编织起一张紧密的商业网络。无论是生活用品、特色食品,还是手工艺品、民族服饰,都在这座互市的舞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然而,要让民族地区边境贸易持续繁荣,仅靠传统的贸易方式是不够的。通过国贸专业,培养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国际贸易的新兴业态助力民族地区边境贸易的转型升级,为民族地区边境贸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物流国贸专业群助力民族地区边境贸易,立足边境,服务边民,促进边贸高质量发展。

1.组织学生深入民族地区边境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贸易状况、边民需求以及物流瓶颈等问题。通过与边民、商户和当地政府的沟通,明确专业服务的需求和方向。

2.基于调研结果,设计针对边境贸易和物流国贸的专业课程,提升学生在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可以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或工作坊,分享行业前沿动态和案例。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边贸地区经济发展。通过走访边贸地区的企业,开展调研活动。了解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加强“订单式”人才培养,构建边贸+物流,边贸+国贸的边贸+模式。

3.鼓励学生参与边境贸易和物流相关的项目实践,如帮助当地商户优化物流方案、设计边境贸易推广活动等。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增强与社会的联系。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为边民提供物流咨询、帮助推广边境贸易产品等。同时,可以与当地社区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边境贸易和物流的发展。

(二)花开石榴红,果硕乡民乐

石榴红遍山头,果实累累的景象让人欣喜。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市场营销专业群的学子们,肩负着推动乡村振兴的使命,深入乡村,与乡民们共同探索乡村振兴产业的繁荣之路。市场营销专业群促进乡村振兴(聚焦乡村振兴项目、产品,开展专业调研以及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1.聚焦乡村振兴项目和产品,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专业调研,了解其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和存在问题,为乡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精准的市场定位、品牌建设。暑假期间,更是积极响应团区委的号召,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乡村,开展与乡村振兴项目和产品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农产品推广、乡村旅游策划等,在实践中能够发挥专业优势,实现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乡村的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连续多年获评自治区重点团队。

2.鼓励大学生毕业们返乡就业创业,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对乡村的深厚情感,投身于乡村建设,开发特色农产品,推广乡村旅游,为乡村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学校可以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和指导,如提供创业基金、创业孵化器等资源,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创业项目。不仅能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理念,更为乡村注入年轻的血液,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3.该学院先后成立“农村现代流通研究所”和“农民合作社咨询服务中心”,通过深入研究农村现代流通,更好服务于“三农”,促进“乡村振兴”,增强学院师生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推进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出产、学、研、创相结合的办学路子,同时能够作为政府、行业推进农村现代流通高质量和国际化发展的智库,为促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力量。

(三)花开石榴红,诗书继世长

共同的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经典诵读等)。

1.以学生工作实际为基础,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和专业优势,结合广西地区民族节庆特色,开展“三月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石榴红”民族文化节;联合校企合作、共建单位举办“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石榴红”铸共大讲堂活动、“劳模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专题讲座等。

2.通过宣传阵地——小橙C同学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专题推送,并结合广西的民俗节日进行介绍。分析传统节气习俗如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探讨其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尊重自然、传承文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气,详细介绍每个节气下广西各民族的农事活动、民俗习惯。如雨水时节,正是播种的好时机。广西的瑶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盘王节,纪念瑶族始祖盘王,祈求祖先保佑农作物茁壮成长,丰收在望。立春时节,广西的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歌圩节,男女老少欢聚一堂,用歌声迎接新年的到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让学生了解到每一个节气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还承载着农事活动、民俗习惯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和感悟。同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参与节气活动的经历和感受,或者描述家乡独特的节气习俗。

3.此外,结合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倡导经典诵读,开设公众号「石榴花开 诗书永存」、「石榴花开 诗书传家」、「石榴花开 经典回响」专栏,征集学生经典诵读音频/视频作品。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华文化经典作品进行诵读,并录制成音频或视频形式提交。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制作成音频/视频资料,在公众号上进行推送。推送内容将包括作品介绍、诵读者简介以及作品链接或二维码,方便读者欣赏和分享。这样不仅能够展示学生的诵读成果,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和文化素养,还能够让更多人通过公众号平台领略经典诗文的高尚思想境界,从中汲取力量指导言行举止,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四)花开石榴红,劲舞龙狮欢

广西的十二世居民族包括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节庆文化和传统。我院充分利用这些民族节庆资源,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1.举办“石榴红”民族文化节:定期举办以各民族节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如“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等,通过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服饰展示、民族手工艺制作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2.开展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将民族节庆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开设民族文化选修课程或讲座,引导学生学习民族历史、民俗、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组建民族文化社团“八桂匠艺联盟”:鼓励学生自发组织以民族节庆为主题的社团,开展广西民族技艺学习活动,如民族舞蹈、民族乐器、非遗技艺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

4.举办民族文化实践活动:结合民族节庆,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民族节庆志愿服务、民族文化调研、民族旅游推广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5.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召开民族节庆文化的宣传和主题教育,加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营造和谐共处的校园氛围。

(五)花开石榴红,健儿共逐梦

多彩的民族体育项目,如同璀璨的繁星。抛绣球、板鞋、高跷……每一项民族运动项目都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与力量。民族体育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学生们在比赛中互相学习、互相尊重,用实际行动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精髓。

1.确定好民族体育项目,组织师生进行培训与学习。可以通过邀请专业的民族体育教练或老师来校指导,也可以利用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师资源。培训内容应包括基本的体育技能、比赛规则、运动安全等方面。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和水平。

2.将民族体育项目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如运动会、文化节、嘉年华等。通过举办比赛、表演、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族体育的魅力,增加其对项目的兴趣和参与度,并在民族体育中感受团结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坚定对民族体育的热爱与支持。

3.组建芭蕉香火龙表演队、民族鼓舞表演队。芭蕉香火龙和瑶族黄泥鼓舞、马山会鼓等表演项目是广西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些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将欢乐和祥和的氛围传递给观众,成为当地人民欢庆丰收、祈求平安的重要活动,也展现了广西人民勤劳智慧、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组建表演队伍,让学生了解民族体育项目、体验民俗文化,加大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努力让这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共同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六)花开石榴红,心暖邻里亲

1.结合民族节庆,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围绕广西的十二世居民族节庆,如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节等,策划与民族文化相关的社区服务活动,少数民族的同学与社区的少数民族共同开展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文化展示、民俗表演、传统节日庆祝等,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文化交流。

2.建设社区学院,开设社区学院课程。在社区学院中开设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邀请民族文化传承人、专家为学生和社区居民授课,如民族舞蹈(体育活动的鼓舞或者芦笙)、民族手工艺(结合八桂匠艺进社区)、民族语言(例如:推普进社区、民族语言歌曲对唱)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3.实施“民族团结进社区”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民族团结进社区”的实践活动,如民族政策宣讲、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展示等。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和谐共处。

4.建立学生社区服务志愿团队。建立学生社区服务志愿团队,定期参与社区的环保、养老、教育等公益活动。通过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团结意识,同时也为社区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促进校园与社区的互动与融合,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力量。

(七)花开石榴红,歌起韵悠长

在民族地区,做好民族方言保护与传承、普通话推广与应用等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国家通用语言的了解和认同,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语言沟通能力。同时,也为推动民族地区的语言多样性和文化交流融合贡献力量。

1.鼓励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同时,积极了解和尊重方言文化。通过组织方言与普通话文化交流活动,如方言与普通话诗歌朗诵、方言歌曲与普通话歌曲合唱等,开展方言交流活动,如方言朗诵、方言歌曲演唱等,提高学生对方言的兴趣和认同感,让学生在欣赏多元文化的同时,增强对普通话和方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邀请方言专家、传承人等为学生教授方言知识,让学生了解方言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用法。联合广西民族报社等专业机构,组织学生进行方言调研,收集方言词汇、表达方式等信息,整理成方言词典或数据库,协助专业组织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资料支持。

3.组织学生参与普通话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如为社区居民提供普通话培训、开展普通话宣传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

(八)花开石榴红,城乡共繁荣

每个时段发布一次活动主题,师生们根据活动主题,以南宁市为探索目标,在城市里或随意漫步或探寻一些特色的景观路线,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双脚丈量城市,用镜头记录生活。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历史、文化、建筑和美食,感受城市的魅力,领略城市风貌和发展成就,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

1.花漾南宁。南宁四季如春,各大景区、公园、街头、各色鲜花依次绽放。青秀山风景区的豆梨、石门公园的樱花和银叶金合欢……盛放在枝头的,不仅是花,更是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的一次相会和碰撞。

2.味觉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很多传统美食,如五色糯米饭、柠檬鸭、糍粑、白切鸡、田螺鸭脚煲……南宁是米粉之乡,有许多味道独特的米粉,老友粉、螺蛳粉、生榨米粉、粉虫、粉饺……南宁的街头巷尾弥漫着诱人的食香,同学们带上手机、相机,和小伙伴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美食之旅。

3.地标南宁。南宁是一座充满壮乡特色、异域风情和现代化气息的城市,有许多特色地标。同时,南宁以邕江河水为纽带,建造了多座美丽的桥梁,让人留下深刻记忆。同学们可结伴穿梭在繁华的街巷之间,用镜头记录南宁各种各样的地标。

4.艺韵南宁。南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古老的历史街区三街两巷,有沧桑故事的亭子码头,有养育战争英雄的津头街道……文艺如水,在城市街巷间缓缓流淌。同学们在街头巷尾探寻城市艺韵,让文艺不限于剧场、不囿于围墙。

(九)花开石榴红,叶绿映水清

在广西民族地区传播生态思想,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同时推动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设置生态与民族文化课程:可以开设与广西民族地区生态思想相关的课程,如民族生态文化、民族地区生态保护等,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理念。

2.实践基地的建立:与当地的生态保护区或民族村落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参与到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实践中,了解当地的生态恢复、生态管理等工作。

3.开展生态保护志愿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生态保护志愿活动,如清理河流、植树造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一是开展河小青巡河护河行动,针对邕江边的垃圾,沿途清理河道两旁垃圾,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清理,同时在禁渔期劝返垂钓人员,烧烤人员等,确保邕江流域的清洁。二是开展植树活动。在植树节组织志愿者开展开展“同心造林添新绿”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实际行动为大地增添新绿。通过以上生态保护志愿活动让邕城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4.建立生态研究团队:鼓励和支持学生建立生态研究团队,开展与民族地区生态相关的研究项目,如民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生态保护意识。

5.开展生态保护知识讲座:邀请环保专家开展生态保护专题讲座,提升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可以开展垃圾分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环保知识的专题讲座,进一步提升学生生态保护的意识及能力。

6.开展生态保护成果体验活动。组织志愿者在一年的不同时段,在同一水域、同一山野、同一天空拍摄照片,并且把不同时间段的照片合成一张照片。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水和天空的颜色,来感知环境保护的成果。

专家建言献策: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个个磨练一身本领显功夫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把丰富的社会实践和乡村振兴素材引入课堂,用开放发展的知识教育学生,让教育成为充满生命力的活水。可以利用“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大学生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乡村,开展访农民、悟民情、带货直播等活动,锻炼大学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构建“走基层、懂国情、长本领”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养“脚踏大地、志存高远、富有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林忠伟咨政工作室智库专家团专家建议:

(一)建立健全“在校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少、动手能力差。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农民是主体,而留守村屯的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知识,更缺乏自信和开阔的眼界。组建“广西××高校在校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学习组”,利用星期六、日和法定节假日、暑假寒假的有利时机,以10人为一组分赴广西各地乡镇村屯,开展在校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振兴乡村的系列活动,要求每人完成联系5人名单,强化每人完成一篇调研报告(5000—12000字),并形成长效机制。建议广西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大学院校动用一切资源联系当地政府行政机构、教育和乡村振兴部门保障活动的协调性与经费落实到位。

(二)建立健全“当地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长效机制

动员和强化当地曾经在母校就读过的大学生干部职工组建若干个“当地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组”,2人为一小组,分别走进田间地头,与在校大学生一起协作开展工作。建立脱贫村—乡镇—县委“当地大学生周末下村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当前,大多数当地机关大学生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基层的少了,了解民情民意的更是屈指可数,这对决策和执行上级政策落实到位是非常不利的,值得深思的是,反而是领导干部经常突击下村检查工作,比较了解实情,但执行的是大多数机关大学生党员干部,他们是党和政府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很多事情未达到目的或者远远偏离目标,就是与机关大学生党员干部政策执行力密切相关。造成这些主要是除了文化水平等因素外,最重要的是机关大学生党员干部没有深入基层,脱离实际太严重,没有了责任心,没有了紧迫感,没有了历史使命心态,干事得过且过,执行乏力,创新枯竭,没有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造成偏差却很难追责。只有建立脱贫村—乡镇—县委“大学生周末下村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利用每周星期五一天时间,集中县委、乡镇机关大学生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到脱贫村,与群众互动,了解实情,当场解决村民实际困难,征询驻村干部和村民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实践,大学生干部职工了解到稳固脱贫攻坚战果的重要性,并通过本单位和自己的社会资源做一些力所能及帮助驻村干部和村民加快乡村振兴事业,事无巨细,长期有效,打造工匠精神。村民会从此项大学生党员干部职工服务活动中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增强了自身能力致富奔小康的信心。这些服务活动必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不扰民,不强制,以服务于民为主。为此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规定大学生党员干部职工下村后每周要写一篇日记及时上交,由组织部专职人员及时阅批归档,对写得好的大学生干部职工要表彰。

(三)组建临时“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党支部”,依托网格抓服务,强化党建引领

创新建立临时“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党支部”,强有力的开展稳固脱贫攻坚战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常态化活动,建立党建网格化。一是网格服务团队主动上门服务,将妇女创业小额贴息贷款、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发布等及时传达到有需求的村民手中,为村民的就业、创业提供贴心服务。通过采取“网格组织+龙头企业+联户群众”的模式,网格内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辖区内失地农民和居民群众,并通过就业培训引导村民群众到网格内企业再就业。

二是建立“村委会—自然屯(组)—网格员(信息员)”的“网格化管理、梯次式自治”的村屯自治管理新模式。网格党组织在活动中,结合脱贫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多、邻里熟人多的实际,重点突出“联户尽孝”主题,组织开展“邻里一家亲”、“好邻相伴度周末”等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邻里活动。通过设置“邻里互助服务台”、发放“邻里互助连心卡”,广泛开展邻里生活互助对、子女学习互助对、扶贫帮困互助对、孤寡老人帮扶对等“多对一”或“一对一”的爱心对子等形式,将家与家、户与户有效联系起来,对60 岁以上空巢老人就会得到左邻右舍的照顾帮扶,相邻、相知、相亲、相助成为脱贫村里未来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极大提升脱贫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是突出“联户和谐”,促进脱贫村群众安居乐业。通过整合机关大学生党员干部职工进脱贫村的资源,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一卡、二联、三帮、四服务”工作方式,重点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治安联防等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队党员到贫困村开展政策宣讲,走访联系网格内的群众,帮助脱贫村解决道路硬化、水电、交通、文化旅游建设等基础建设和民生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四)举办校园活动,做“特”活动育人

建议通过党课、团课、青马班、党员活动、团日活动等育人课堂,加深青年学生对乡村振兴政策与乡村振兴过程的了解;通过“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锻炼、挂职工作等育人手段,增强大学生对乡村振兴工作与社会的认知;通过学习会、读书会、分享会、座谈会、交流会等育人平台,强化青年学生对乡村振兴经验与社会经验和智慧的学习;通过开展基层干部初心话、乡村振兴政策专家解、扶贫精神榜样传、乡村振兴智慧大家学、扶贫事迹诗歌颂、乡村振兴案例学生赛、乡村振兴足迹实践寻、乡村振兴经验集体讲、社会经验交流座谈与实践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与社会正反实践的体验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五)扩充专家资源,提升队伍执行力

建议高职院校继续联合“馆校共建”单位,挖掘专家资源,聘请校外顾问与专家指导开展活动,增强品牌建设的智力支撑。同时,加强校级“石榴红”辅导员工作室、“职引未来”辅导员工作室团队建设,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提升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确保学生管理质量的稳步提升。并与民宗委相关单位建立联系以及走访兄弟单位,积极争取各方资源和工作支持。以专业实践、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社区服务、国际交流为载体,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工作品牌和社会服务品牌,为长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

用好宣传阵地,优化“小橙C同学”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等媒体平台,提高技术,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校园文化活动进行“铸共”主题教育,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继续加强学生工作品牌宣传和推广工作,展示办学特色和成果,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和教师参与,提高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积累素材,打造标志性成果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团结教育的丰富资源,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记录和展示,形成丰富多样的素材库。结合学院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精心策划和组织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活动,如学术论坛、文化交流、艺术展览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同时也为学院积累标志性成果。

这一天,太阳尽管没冒出来,但暖凉适宜,在广西经贸职术技术学院的广场上,大学生们展现了广西十二世居民族服饰的走秀表演、民族传统文化体验区、民族手工艺品展示区,民歌对唱、民族美食体验等,让师生们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和体验民族传统文化。好一派欢歌笑语的青春景象。

春意盎然、花团锦簇的美好时节,校园里铺满红彤彤的地毯,当空飞舞的红叶,仿佛万里飘至的石榴红,寓意民族团结,抱团前行,那一片红的校园,正应了唐代杜甫《春夜喜雨》中的一句美好的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刘刚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梅

 
分享:

网友评论

返回首页